新闻中心News

苏媒曝光青训乱象,家长称孩子受伤想退出孙继海足球项目,反被索要18万培训费

2025-09-06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一纸培训合同,竟成为孩子足球梦的沉重枷锁,当伤病与天价违约金同时降临,中国足球青训的商业模式与教育理念正经历着严峻考验。

苏州一家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内,十几名小球员正在绿茵场上奔跑,夕阳映照着他 们稚嫩却认真的脸庞,场边站着几位目光紧随的家长——这原本是中国足球青训的典型美好画面,却因为一纸合同和天价违约金条款,演变成了一场涉及教育理念、商业运作与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复杂争议。


01 事件起因:孩子受伤欲退出,天价索赔突然至

据江苏媒体近日报道,苏州市民张先生(化名)向媒体求助,称其孩子在参加前国脚孙继海创立的青训项目期间受伤,当他们提出退出训练时,竟被运营方索要18万元违约金。

张先生表示,孩子自2023年初加入该青训项目,全家怀揣着对足球的热爱和对孙继海足球声誉的信任,签署了培训协议,训练不到半年,孩子在一次常规训练中脚踝受伤,经诊断为韧带损伤。

苏媒曝光青训乱象,家长称孩子受伤想退出孙继海足球项目,反被索要18万培训费

“受伤后,孩子不仅身体承受痛苦,心理上也产生了恐惧感,不再愿意参加高强度训练。”张先生告诉记者,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健康,他们决定暂停足球训练,专注于康复和学习。
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当张家向训练营提出退出想法后,运营方拿出当时签署的培训合同,指出其中一项条款:学员提前终止培训,需支付剩余合同期内的全部培训费用作为违约金,按照这个计算方法,张家需要支付高达18万元的费用。

02 合同条款:留才还是捆绑?违约金条款引争议

记者调查发现,这类高额违约金条款在民营青训机构中并不罕见,多位体育法律专家指出,这类条款的法律效力存在争议。

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蓝天彬律师表示:“根据《民法典》规定,违约金条款需要符合公平原则和合理性要求,如果违约金远高于实际损失,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予以适当减少。”

青训机构则普遍辩称,高额违约金是必要的“经济杠杆”,用于保障培训业务的可持续性,一位不愿具名的青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:“我们投入大量资源培养球员,如果学员随意退出,前期投入就无法收回。”

这种商业模式背后反映的是中国足球青训产业的现实困境——缺乏稳定的资金流和可持续的盈利模式。

03 行业现状:青训产业生存困境与商业模式探索

中国足球青训行业长期以来面临生存压力,根据中国足协发布的数据,全国约有5000家足球青训机构,其中80%处于盈亏平衡或亏损状态。

运营成本高昂是主要原因,一家标准青训机构需要支付场地租金、教练工资、设备购置和比赛费用等,以苏州为例,一块标准足球场的年租金在20-50万元之间,一名持证教练的年薪则在10-15万元左右。

在这种情况下,许多青训机构采取“长期合同+高额违约金”的模式来确保收入稳定性,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研究团队202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,约67%的民营足球青训机构在合同中设置了类似的违约金条款。

这种商业模式是否合理?欧洲足球青训模式提供了另一种思路,德国、英国等足球发达国家的青训机构主要依靠俱乐部资助、广告赞助和政府补贴,很少向学员收取高额费用,更不会设置退出壁垒。

04 孙继海项目:明星光环下的青训实验

孙继海作为中国足球史上最成功的球员之一,其创建的青训项目自诞生之初就备受关注,2019年,孙继海宣布启动“海选未来”足球青训计划,旨在通过科学训练和专业指导,培养中国足球的下一代人才。

该项目宣传资料显示,培训体系包含技术训练、战术理解、体能储备和心理辅导四大模块,承诺为学员提供“国际水准的青训体验”,培训费用自然也价格不菲,据知情人士透露,年费用在6-10万元之间,远高于普通校园足球培训。

孙继海本人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:“我希望打造一个真正为了孩子成长的足球青训平台,而不是商业机器。”这次违约金事件让这一理念遭到质疑。

截至发稿,孙继海青训项目运营方尚未对事件作出正式回应,但内部人士透露,公司正在研究合同条款的合理性和可能的解决方案。

05 家长抉择:梦想与现实的两难

这起事件也反映了当下家长在子女体育培养方面面临的两难抉择,他们希望培养孩子的体育特长;又不得不考虑投入产出比和潜在风险。

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王庆军指出:“许多家长在签署培训合同时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,容易被明星光环和美好承诺所吸引,忽视合同细节。”

他建议家长在签署长期培训合同前应做到三点: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尤其是违约责任部分;咨询法律或教育专业人士;设定试训期,避免一次性签署长期合同。

家长也需要正确评估孩子的体育天赋和兴趣持久度,体育人才培养专家李明表示:“绝大多数孩子不会成为职业运动员,青训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促进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,而不是盲目追求专业技能。”

06 监管空白:青训行业需要规范与引导

当前中国体育青训行业存在明显的监管空白,教育培训机构由教育部门监管,体育培训机构则由体育部门管理,但这种分工往往导致责任不明晰。

2024年3月,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《关于促进青少年体育培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规范体育培训合同,禁止不合理收费,但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出台。

法律专家建议,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体育培训合同示范文本,明确双方权利义务,特别是对违约金条款进行合理限制,同时建立第三方仲裁机制,及时处理培训纠纷。

行业自律也同样重要,中国足协青训部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正在推动建立青训机构评级制度,将合同公平性、培训质量等因素纳入评级体系,引导行业健康发展。”


欧洲足球青训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:在德国,青训 academy 主要依靠俱乐部资金支持,年轻球员无需支付高额费用;在英格兰,英超联盟规定青训补偿金必须合理且符合市场标准。

苏媒曝光青训乱象,家长称孩子受伤想退出孙继海足球项目,反被索要18万培训费

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,真正健康的青训体系应该建立在开放、公平的基础上,而不是通过合同约束将孩子捆绑在训练场上。

中国足球的崛起需要更多孩子奔跑在绿茵场上,但他们不应该被沉重的合同枷锁束缚脚步,只有当青训机构、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,才能构建起真正以孩子成长为核心的足球培养体系。

搜索